訪螺陽文教基金會執行常務董事何美慧
談民間組織在文化資產保存運動的功能與角色
一座日本人規劃並且建好了橋墩,採用了英國的專利設計,美國援助的鋼鐵和技術,最後在台灣人手上建造完成。它就是一座寫滿台灣近代史的西螺大橋。
西螺大橋全長1939公尺,這座曾是遠東第一長鐵橋,最初由日本人設計,但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工期一直延宕。戰後,1950年才由當時的省府正式著手繼續建橋的統籌工作。橋身的主體結構由美國懷特公司(J. G. White Engineering Corporation)設計,採用英國的「華倫氏穿式桁樑」(warren truss)專利工法,共設計32座橋墩31個橋孔,路面以鋼筋混凝土建造,並敷設鐵軌供台糖小火車行駛,工程在1953年正式完工。
回顧日治時期的建橋歷史,西螺大橋(日治時期稱之為濁水溪大橋)在1938年(昭和13年)正式動工興建,1940年月完成32座橋墩工程。戰爭爆發後日本急於搜集鋼鐵材料投入戰場,鋼鐵使用受到嚴格管制,50噸以上的鐵材使用都必需取得特殊的工事許可,橋面工程所需鋼鐵在缺乏建材的情況下,使得後半段的架橋工程全面停工,但誰也沒想到西螺人這麼一等就是17年。
資料來源:雲林縣文化旅遊網 http://tour.yunlin.gov.tw/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